石油烃是由烷烃、烯烃、芳烃、杂环芳烃等多组分复杂分子结构组成的均质混合物,开采、炼制、贮存运输和使用等人类活动过程是其进入海洋环境中的主要途径。各种途径来源的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后,显著特征是在海面形成一层厚度不等的薄膜,干拢海气界面间正常的气体、能量和水分交换,影响限制光合作用,并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等活动能力较差的浮游生物产生毒害,对游泳能力较强的海洋生物也有驱散效果,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基础,而且最终可能破坏食物链平衡,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引起海洋生物资源的衰退、弱化海洋生态系统。
同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放大,石油污染物最终可能会影响人类健康。尽管在经过蒸发、光化学作用、微生物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后,部分石油烃迁移转化去除,但大部分石油烃最终以溶解组分或相应的降解组分存在于海洋中,干拢、危害污染区域内海洋生物群落的正常生理、生化活动。
河口是海陆交替的过渡带之一,是淡水和海洋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其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远比其他地域迅速,对流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敏感,属于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石油烃污染的热点区域。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年平均径流问题约为9.24*1011m3,长江口海域紧邻工农业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属开放性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同时也受陆地径流及台湾暖流等海流的影响,长江、钱塘江等径流和河口沿岸排放的水体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质进入河口区,针对长江口水体中石油烃污染已有部分研究,但缺乏连续性的长期监测与污染评价。
本文以2001-2009及2013年的5月、8月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监测为基础,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烃的时间、空间尺度上的连续分布特征及污染水平,同时探讨分析了其影响机制,为了解该海域的污染状况、石油烃的迁移机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