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交流 >
培菌数周不见活性污泥形成原因
发布时间:2014-08-1305  字号: T T T

    培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影响培菌效果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影响培菌时间、关系培菌成败等方面,需要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施以对策,才能够很好的应对。下面就对常见的培菌问题进行说明。


    培菌数周不见活性污泥形成。不能有效形成活性污泥菌胶团的问题,在培菌过程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接种失败。接种失败的原因也比较多,常见的是接种过来的活性污泥或泥饼内活性污泥已死亡,无法从休眠状态恢复过来。


    应对策略是在接种时严格确认活性污泥的活性,并且在投入接种生化池前也确认一下活性污泥的活性,用以判断是否是有效的接种污泥。这主要是要缩短接种活性污泥的运输时间,以确保活性。同时运输途中还需要适当曝气。


    2、曝气过度。曝气过度对活性污泥培菌来说是致命的,这也是培菌数周不见成效的常见原因。在刚刚形成的活性污泥菌胶团中,由于活性污泥基数小、初期絮凝能力差,所以在高曝气情况下容易形成过度氧化,对游离的细菌更是如此。培菌初期,由于没有形成规模菌胶团,所以游离细菌也很多,此时过度曝气将消耗氧化掉大量游离细菌,使得游离菌无法在数量达到要求浓度时形成菌胶团,所以在过度曝气的环境下就无法看到规模活性污泥被培养出来了。


    应对策略是严格控制培菌阶段的曝气量,特别是防止过度曝气,通过检测生化池各部位的溶解氧值来判断曝气是否过度,以控制溶解氧值不超过3.0mg/L为宜。


    3、入流废水水质。若进入培菌生化系统的入流废水中有机物含量过低,活性污泥的培菌效果也会大大受限,特别是B/C低于0.3的时候。加之初期进水有机物含量一般不多,所以因为有机物浓度不足导致培菌没有成效也很常见,如进水COD值在100mg/L以下的时候,特别难以培养活性。为此,我们需要向进流污水、废水中投加碳氢化合物,以补充底物浓度。


    应对策略是严格控制进流污水、废水水质状况。对于进水有机物浓度低的,需要增加底物浓度,如甲醇、砂糖、化粪池水等;对于pH值方面的变化,一定要在物化段调整好,不要出现误操作而使过高或过低的pH值污水、废水进入培菌生化系统;对于特殊污水、废水的入流,应该考虑到它的抑制性,尽量在培菌成功后开始进行。



免费获取污水处理方案
返回上一页回到顶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注:禁止发表网址链接
评价:
游客网名: 注册新用户
验证码:
环保通 Copyright © 2008-2013 www.hbt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88-8888 粤ICP备12018392号